最新动态
编辑部在聊 | 我好像找到了“跨专业找工作密码”
2024-12-24 07:11

什么叫知己知彼?就是你需要知道自己跨过去的专业面临怎样的竞争。我刚才讲的很多岗位是有相对应专业的,比如人力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媒体关系肯定就有一些传媒专业的人,再比如市场品牌也有很多传媒的人,这些都是专业对口的。所以当你选择跨到那个专业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竞争,跟你一起竞争这个岗位的肯定有很多本来就是这个专业的人,你就需要清楚了解这些人的技能是什么,需要知道有什么是他们有而自己没有的,也需要知道有什么是你有而他们没有的。这才能够让你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面对提问的时候,把自己为什么找这个工作、找这个岗位说清楚、合理化,逻辑自洽。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它放在密码二这个地方说明它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之前面试的时候,就犯了一个大忌,总觉得自己学东西很快、逻辑能力很强,不需要证明这件事情。但后来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说以项目管理这个岗位为例,很多人就是学项目管理的,他的专业就叫PMP,project management,那我怎么去跟人家讲我的逻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比他更强?我本来认为这是我的优势,无需多言,他只要跟我聊几句话,就知道我的逻辑能力是很强的。但我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我不知道那些项目管理专业的人逻辑能力也很强。换句话说,逻辑能力已经不成为岗位加分项。当你不知道自己要面对这样的竞争的时候,可能就会在面试的策略和自我表达上出现偏差。所以当你确定好自己要跨那个专业是什么,一定要去了解一下那个岗位本身对应的那个专业、那个profession有怎样的技能,哪些是你有他们没有的,哪些是他们有你没有的,那些没有的东西你能不能补足,或者那些没有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这个岗位最重要的。这些都需要你去思考。


密码 3 :简历重要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跨专业都会有两种极端的选择,第一种就是把自己的简历改了,改得跟自己本身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仿佛就为了摆脱自己的专业,改了一份新的简历出来。其实这个是很恐怖的,因为你对面的那个人身经百战,可能看过无数的简历了,你是不是编的、是不是吹牛、是不是夸大其词,他一眼就看出来,更何况你只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不要说HR了,可能我这样的人跟你聊几句,就知道你是不是有夸大其词的成分。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简历改得跟自己的本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可以保留本专业该有的信息。第二,不要觉得投一个跨专业的岗位,你就要改一份简历,没有必要,因为你改到后面就会忘记那份简历投出去的重点是什么了。重要的是梳理出专业的一些核心技能,这些技能是你认为的优势,是你觉得其他专业都没有的一些能力。把这个东西突出了,放在任何一个面试当中你都可以脱颖而出,不一定要为了某个跨专业岗位去改简历。


所以简历重要吗?很重要,但不是说简历一定要改到和某个专业、某个JD完完全全吻合才行,这样你是做不好的,而且非常浪费时间。现在找工作讲究的就是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改到后面,自己都忘了简历上想突出的点是什么。只要有一份大体一致的简历,最多是在投一些岗位或投一些非常大的公司的时候,它对你的描述可能有要求,那你尽可能少改几个字,而不是大量地修改。比如说那些经历的描述、实习的任务都不要改得太多,因为你会忘记,到时候面试时人家提问几句就知道你是不是照着人家JD改的,可能两三句就已经判断出来你的经验是不是跟需求吻合。其实你是可以坦然承认你没有相关经验的。对于应届生求职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我没有相关经验,但是我有另外的经验跟你想要的岗位是更加契合的,或者说现在我是没有这个经验,但是我可以迅速学习,我有一个案例来证明我是有迅速学习的能力的。只要能说服对方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硬往上凑,因为硬往上凑的东西不是你的,是人家JD里的东西。所以我说简历重要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在简历上兜太大的圈子,花无用的时间。


密码 4 :面试!大量面试!!!


现在很多求职机构都会跟学生说,你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想要的这三样东西的集合点,然后精准地去投简历,精准地去面试,不要海面。我觉得这个说法还蛮有道理的,但前提条件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三个问题一问出来,我感觉大部分人都懵逼了。很多人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迷茫,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就没有给大家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没有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认知,所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是无比正常的。你一点都不用担心自己找不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你就大量地去面试。


为什么说大量面试很重要?第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面试是有面试熟练度的。比如说很久没有面试了,突然有一个面试,你会有点懵逼,就发挥得不好,或者是说话说得不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如果你一直在面试中,可能就已经掌握了一些面试的技能、适应面试的节奏,发挥就可能相对稳定,或者说可能会比预期好一点。所以大量面试就是保持一种面试的“手感”,让你处在适应面试的节奏上。面试是一定要面的,只有不断地面试,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微调。比如说面完一个岗位,你发现对方要的跟自己想要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那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找工作的目标,或调整一下岗位?发现他要的这个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补齐,那完完全全可以下次面试的时候说,我有你要的东西、你要的这个技能。每一次面试就是一次战略调整,是给你一个机会,所以怎么能不去面试?千万不要被那些求职机构给骗了,说要先找到自己核心的方向,然后精准地投简历,精准地面试,不要面了200个面试还不着急。首先,你面200个还找不到工作,那真的是需要一个咨询来看看了。其次,你是面不到200个的。你面十几个就已经大概有感觉了,不会让自己面到200个的。不要被这些求职机构吓到,大量面试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们的因果关系错了,你面试了之后才能微调,才能找到自己的体系在哪里。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罗列出来的都是可能性,具体哪个可能性最适合你,都是试出来的。面试时别人挑你,你也在挑别人,所以保持面试的手感、不停地面试、调整自己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密码 5 :学会总结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


我刚才也提到,简历中要概括出属于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什么叫transferable skills?可转换的技能,用在这个岗位和那个岗位上都是可以的,不是死的技能。这是什么意思?比如项目管理的技能。第一,我可以用在市场策划上。因为市场策划需要好几个event一起进行,或者好几个市场的case一起进行。第二,如果我是个销售,我也需要项目管理能力。因为很多大客户是项目化运作的,你面对一个客户,可能是五六个部门的人同时在和你交涉,这时候你就需要知道,面对不同的部门要提供不同的东西。再比如,新媒体运营。按理说新媒体运营都不能叫项目管理了,其实就是不同媒体有不同的运作策略,但如果你没有项目管理能力,就没办法找到各个媒体的特点、优势、和其他媒体的区别,包括这个媒体能做什么、那个媒体做不了什么。如果没有对比的思维、项目管理的能力,你的媒体关系会做得一团糟,没有办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关键的媒体上。所以我刚才说你要学会总结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就是要归纳出几类属于自己的技能,是既可以在A岗位,也可以在B岗位,也可以在C岗位上用的。面试大量不同岗位的时候,便于把说辞固定下来。


另外,只有总结出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你才知道自己能跨专业到哪里。如果最后你发现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很少,那怎么跨、怎么说服人家?你连自己都没有说服。所以学会总结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是很重要的,但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技巧。说白了,我觉得大家可以去哔哩哔哩上看一看那种讲求职的英文博主,他们是很会包装自己的skills的,他们很会把事情说得比较成熟、比较有说服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学习一下老外的思维方式,因为老外的教育让人能够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像中国的教育总是在压抑着表扬别人或表扬自己。所以,抱着在自己身上找到闪光点的思维方式,就能很容易地总结出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


密码 6 :networking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现在已经在做第三份工作了,说实话,除了媒体那份工作是我自己找的,其他基本上所有工作都是别人推荐的,有很多贵人在前面帮我铺路、给我机会。所以你的人脉,无论是学长学姐、导师,各种各样的长辈,只要是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能够帮助你的人、咨询的对象,都是你networking的对象。你只需要不停地去跟他们聊,把自己的困惑聊出来。我之前和投资人聊过,问他们我问这么多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很烦,因为当时我已经跟他聊了三个小时了。他说不会,你有什么问题就尽管问。对于很多有一定年纪和经验,不再为了钱而工作的人,他们已经不再通过赚钱来获得满足感了,他们通过教育别人、把自己的经验传递下去来获得满足感。


所以如何进行networking?首先,你要敢于问。Be somebody之前你要先be nobody,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勇于开口去跟别人建立联系。不开这个口,你永远都没有这个链接。开了这个口,哪怕最差的结果就是对方拒绝你、你没能建立这个链接,你也没有任何损失。但如果你开了这个口,人家跟你交谈起来了,你获得的东西会是你花钱也买不到、花时间也得不到的东西,是一些非常珍贵的建议,或者是行业内的人踩过的坑。你可以迅速获得他已经有的认知,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开口,勇于跟别人请教,哪怕是被拒绝,又有什么关系?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关系,对吗?你被拒绝了,不也是没有这个关系,所以被拒绝了也没关系,再问下一个人可能就帮到你了。


第二点,networking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你需要不停地把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汇报给当时帮助过你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不同阶段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他一开始给你的建议可能适合你刚刚求职的时候,但当你已经工作两三年,他会给你新的建议,或者是更深层次的建议。这就是我所说的,在不同阶段可以给你不同的帮助,因此你需要不断地向对方更新自己的状态,指不定哪天他就说了一些话,直接解决了你在那个时刻的困惑。也有可能他说了一句话,若干年后你突然想起来,当时他是这么说的,原来我都不用再纠结了。对方给你的建议虽然不一定是人生箴言,但我觉得有很长的时间可以验证他说的话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验证对方的经验是不是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能够百分之百有帮助,还是说可以只吸取其中一部分,另外一些不用听。这都是长期维护了networking之后才能够总结出来的,不是你今天用了这个人之后就结束了,再也不会跟他有交集了,哪怕偶尔约他出来喝杯咖啡,可能都会有新的认知、新的增长。Networking的对象不是那个关系、那个资源、那个对方捧给你的机会,你核心的目标是这个人,要维护跟这个人的关系,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不要把networking功利化,你是来交朋友,而不是来拿资源。有了这个心态,你networking会顺利很多。所以你在这件事情上不是一个纯粹的索取者,而是一个能动性很强的人,要跟对方成为朋友,把对方的话听进去。如果对方说一件事,你不是百分之百认同也没有关系,可以跟他探讨。这些都是我觉得networking的核心。当然你首先要知道,networking不是利用对方,而是你们相互之间有一些互动,这个互动对他来说是有益的,对你来说也是有益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很多到了某个年龄、某个层级的人,已经不需要通过赚钱来获得满足感,他需要传授自己的经验,你不就给了他这个机会,让他传授他的经验吗?他在你身上也正好可以验证自己那套理论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以再传给下一个人。所以你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帮助,长期双赢的,不要把它想成纯粹商业利益上的利用,要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人是什么?人会犯错,人有感情,人是会跟你互动的。所以首先,你要学会建立自己的networking。其次,你要把networking做成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让你往上走的台阶而已。


密码 7 :找到自己的职业体系,不要人云亦云!


像我刚刚说的,你可能会有networking,有很多导师,或者说各种各样帮到你的长辈,但是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吗?不一定。比如我现在的小老板,我跟他关系非常好,有很多互动,从他身上学到了非常多,他也非常支持我,但是他的职业发展体系就不一定适合我。他是先做销售再转市场,而我之前没有做过销售,直接做了市场岗位。这不代表我以后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销售,我也可以有很强的交付能力,但一定要像他一样,现在就转到销售岗位上吗?我觉得也不是。所以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体系,不要人云亦云。首先,你需要学会跟别人请教,但是不要事事都跟别人学,把请教过来的东西没有筛选、没有思考、一股脑儿地全部接受。自己的职业体系永远只有自己最了解。所以这也是我刚才说的,首先你是个人,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能够筛选、剔除自己不要的、留下自己想要的。第二,自己的职业体系自己了解就行,别人给你的永远都只是一个建议。你需要稳自己的内核,你的内核如果不稳的话,很容易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内核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成长起来的,是从进入职场的第一天,就要知道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最重要,什么对自己长期的生活最重要。所以,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跟前面不是矛盾了吗?你既要我听别人的,又要我不听别人的。这其实就是我说的,你networking的对象是个人,听了他的不代表要全盘吸收,要把和内核吻合的东西吸收进来,而不是把那些不符合内核的一股脑全部吸收进来,这样你的思维体系会很混乱。到后面就会发现,你一直在跨专业,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核心稳定的体系,一直都在变,一直都没有稳定下来。职业发展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没有积累。你工作三年了,还跟那些初入职场的人一样在找方向,那你这三年在干什么?人家就会说,是什么导致了你这三年没有积累?所以最好是在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稳定自己的内核,找到自己的职业体系,不断地在这个体系上加成、叠buff,而不是花很长时间把原来的东西都捡进自己的体系,导致自己的体系乱了。这两个顺序不能换。


密码 8 :对理工科祛魅,对知识和创新保持humble

编辑部在聊 | 我好像找到了“跨专业找工作密码”


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想缓解大家的焦虑,因为现在的职场环境是由理工科的人建立的。我之前听过一个人说,这个世界是由外向者建造的。我当时觉得好有道理,因为语言建造了我们的社会关系,语言也形塑了我们的行为,所以外向者会哔哩吧啦地说,总是有更强的建造能力。现在反观我们的职场,是由理工科的人建造的。无论是大家对技术和理工科的技能更另眼相看,还是理工科的人跨专业找工作更容易,而文科的人跨专业找工作非常难,都跟这个体系有关系。商业的整个体系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由理工科的这帮人去建造的,他们的学科和体系就很强。但是作为一个文科生,作为一个社科学生,怎么在这样的体系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这就是我很想跟大家分享的。


第一,你要对理工科祛魅。理工科固然很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很强的产品创造能力,比如我们现在说的AI,OpenAI团队很强,才几个月就发明了Sora,是一个全新的视频生成架构,比之前的视频生成模型都要强很多。我们不否认技术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对理工科整个学科或者这个学科的人祛魅。技术是在发展的,当你在他的体系里和他对话的时候,他天然是强势的,强势的一方就显得特别对,但他们真的一定是对的吗?在你认为自己是对的的时候要坚持自己。如果能够说服对方,要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不要随着宏观的话语体系走,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你一旦进入对方的话语体系,就把自己的优势都消灭了。进入对方的体系之后,是跟对方这个强者站在一起,但是你有没有发现,那个强者队伍里并没有你的位置,所以你是自然地把自己学科的优势给消灭了。所以,不要在理工科建造的职业体系里把他们的想法作为核心,也不要觉得他们说的永远就是对的。这个规则就是他们建立的,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生要有一颗批判的心,要意识到没有一个商业帝国的成功是仅靠技术好、产品好就能实现的,一定要在市场上立足才行。在市场上立足,怎么可能只靠这些理工科专业就可以做到?你需要在市场上跟其他品牌区分开,需要很了解用户的心理,需要了解用户的消费偏好,而这是理工科的人的优势吗?你要销售,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要做市场调研,要有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这是理工科的人的优势吗?还要在战略上有思考,要有战略管理的能力,这是理工科的人的优势吗?我觉得都不是。所以在一个理工科建造的职业体系里,你要对他们祛魅,要坚持自己专业已有的东西,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这是你能弥补商业社会空缺的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你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系下把社会科学的魅力发挥出来的地方。


但是与此同时,对理工科祛魅,也不是让你对知识和创新祛魅,或者是很高傲地觉得自己很牛。不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人,keep learning都是很重要的,要不断地学习。对不断学习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认知就是要对知识和创新保持谦虚,说自己还不足,还有很多可以学的。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发展,技术也日新月异,这些都需要你长期保持敏锐、谦逊的学习心态。所以为什么乔布斯那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很有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是一个世界第一的科技公司了,还在说要对科技、对技术、对知识保持foolish、保持hungry,说明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探索过的东西,而探索出成果的那些人,可能就是各个专业的人集合的团队,不仅仅是理工科做技术的几个人。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编辑部在聊 | 我好像找到了“跨专业找工作密码”】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s://sicmodule.kub2b.com/quote/11425.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资讯移动站https://sicmodule.kub2b.com/mobile/,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