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哈师大附中建校60周年,由学校团委、学生会主办,国际部承办的“名家科学讲堂”于3月29日正式开讲。受邀走进首期讲堂的是我国著名材料学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工大博士生导师李垚教授。
当日下午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李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从身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现象和蕴含的科学道理讲起,用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非常接地气语言为200多名学生做了一次极富人生启迪的科普讲座。
讲座过程中,学生们听得非常专注认真,多次用热烈长时间的掌声表达对李垚教授的景仰和钦佩。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迟迟不愿离开会场,围着李垚教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李垚教授一一给予了耐心的解答。
今天,我们根据录音整理出了李垚教授演讲的“万字长文”,供没有到场听讲座的同学一起分享,但愿李垚教授的演讲更给更多的中学生以启迪。
只有一维的学习力,我们能赢吗?
■ 李垚
尊敬的师大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学校的邀请。今天的报告,我的想法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我们会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在学习上都很用功,但是在你非常努力的时候,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用功地学习?我将来要做什么?我学习的动力在哪里?今天,我以《仿生材料科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作为题目来演讲,或许就会给你一个答案。
人生成就的动力从哪里来?
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工作。哈工大的办学目标是,打造中国版甚至要超越麻省理工(MIT)的HIT,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从材料、机械、力学、化工、管理、生物等方面,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我们之间都很接近;同时,在宇航等方面我们又有自己的特色。
在前一段时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式上,上演了精彩的“北京八分钟”,这里面展示的就有我们哈工大的技术,那是哈工大学生制作的机器人,这项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我负责的实验室是做功能复合材料研究的,我的团队在材料学和力学方向上也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表演
有同学会问,材料和力学有什么关系?其实,材料和力学是不分家的。比如,我们手上拿个水杯,制作水杯的是材料,水杯拿在手里滑不滑,掉在地上能不能摔碎,这就是力学问题。
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了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在力学和材料学方面位列全国的前几名,力学曾经排到过全国第一,超过了清华和北大。现在是全国前三名,材料学科在世界上排名第七,所以我们有信心打造“中国的MIT”。
现在,我们把全国的集体奖项几乎都拿到了,去年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团队奖。这个奖全国只有十个团队拿到,包括长征火箭团队、高铁团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排名能达到全国第七,所以这个荣誉是非常巨大的。
时长2分47秒,约27M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将来个个都是难得的人才。那究竟什么是人才呢?
我的理解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哈工大建校快有一百年了,培养了很多很多的人才,比如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总设计师是哈工大的校友孙家栋。现在,我们这个团队有两位院士,还有很多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等,这些人为中国航天做出了贡献。
我的导师是杜善义院士,他是钱学森先生的学生。“崇德广业,穷理致用”是杜院士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意思就是以道德为先,理工结合,把技术广泛应用,他要求对科学的追求,最终为社会服务。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需要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在座的各位,将来一定会是社会的骨干和精英,但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许多困惑,今天我就想通过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对技术的理解,来帮助大家化解一下心中的疑虑。
跟时代相契合,为时代做科研
从材料学的发展历程上看,中国的复合材料发展的比较晚,像金属、陶瓷、高分子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复合材料的出现却相对晚一些,可一旦发展起来速度却非常快。比如在哈飞,我们有全亚洲最大的复合材料成型基地。这里面的技术非常先进,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与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把发动机、一些核心技术进一步发展起来。
大家可能都有过骑自行车的经历,多数自行车骑起来很沉,可是有的却很轻,甚至一只手就可以把它拎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样的自行车是用复合材料制成的。
另外,我们知道火箭发射时,如果重量增加一克,就需要有很多的燃料来支持它。而且,火箭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还要耐住上千度的高温。航天员杨利伟在乘坐神舟五号返回地球的时候,我们看到返回舱就像着了火一样,这是因为返回舱与地球大气层摩擦产生了很高的热量,结果把返回舱一小部分的厚度烧掉了,但内部结构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利用高科技复合材料进行的所谓“丢卒保车”。
航天英雄杨利伟走出返回舱那一刻
这个技术跟我们哈工大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在讨论杨利伟怎么从太空返回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争论不休,一种观点是乘坐类似美国的那种航天飞机返回,另一种是乘坐飞船返回。但争论到最后,还是确定用飞船的方式返回。
说实话,神舟五号返回时,杨利伟的身体是非常难受的,因为当时好多设备做的不够精良,所以后来都进行改进了。因此我说,复合材料要轻、耐热,这方面的技术还会向前发展。因为如果飞船要飞的很远的话,需要增加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可是太阳能电池可能还不够,还需要再增加核能,所以制造飞船的复合材料是要更轻一些的。
今天经常说起的一个词儿,叫什么?对,叫智能!材料的轻、热、功、智,应该是航天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个观点,杜院士在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提出了,而美国在2011年和2015年才详细地进行了阐述。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有很多技术我们不但不落后,相反还很超前。
今天我们处于的是个什么时代呢?是智能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技术是爆发式增长的,类似于地球衍生时的寒武纪。在寒武纪,生物种群和种类大爆发。在今天技术这样爆发式增长的时代,作为材料科技工作者来说,如何才能跟时代相契合、为时代来做一些事情呢?
我的观点是,生物学的发展引爆了材料科学的创新。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原始人的生活足迹,看到出土的青铜器,这些是远古时代的代表性材料。上个时代,我们发现了硅材料,大家在思考下个时代的代表性材料会是什么?我们不能等待这个时代来临后,再去发展这些材料。
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或者说已经到来了,那么我们做材料科学研究的就应该和大家携手并进,来研究智能时代的新材料。我这里绝不是说材料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材料一定是能引领新时代向前发展的。
上大学,你知道学什么专业吗?
我们知道,自然界色彩丰富、绚烂多姿。在动物园,我们会看到孔雀的羽毛,看到蝴蝶,看到甲虫,看到章鱼,看到沙蜥,那为什么沙蜥的颜色左右不一样呢?而今天所说的这些事情,可能跟大家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个方向性的扭转。在教科书上讲的某个定理、某个定律是这样,而当你走到花园里去实地看一看那些甲虫、那些蝴蝶,可能会有新的一种感觉和认识。
目前人类能够命名的昆虫大概有百余万种吧,但是实际上它的种类数量远不被人所具体查数,这说明大自然有很多很多现象我们还是不清楚的。我们总说创新思想,实际上在自然界,它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宝藏,我们尤其要向生物、向自然界学习。
生物种类非常繁多,很多自然现象并不被共识,所以说古人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把所有事都研究明白,我们只能从局部把某些事情研究好。
我来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同学起得早、睡得晚,目的是为了考高分,之后上一个好的高中、大学,但是以后呢?上大学,你该学什么专业你知道吗?你要做什么事情你知道吗?有的同学就比较迷茫了。我年轻的时候也迷茫。
我们来看几个图片,这些人可能大家都认识,分别是波尔、巴斯德和爱迪生。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曾迷茫的。波尔提出了原子模型,对基础理论研究成就比较高;爱迪生在应用领域的研究成就比较高;巴斯德是学习微生物的,发明了巴氏杀菌法,他是以社会面临的问题导向而开展自己的研究。
其实巴斯德的研究思路跟我们哈工大的比较像,就是航天的问题、工业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这是我们哈工大人关注的目标,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给我们定位,就是国家高技术的基点,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每个人在以后学什么,选择什么专业,你是自由的,是可以选择的,而你的动力在哪里?
失败是可以优化和克服的
2002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了事故,震惊世界。当时,航天飞机起飞的时候,把一侧的机翼给撞坏了,这个教训很惨痛。总体上说,人类对航天的探索是失败的次数大于成功。我们中国也要搞自己的空天飞机,我们该怎么办?
总结了他们的教训之后,我们必须摒弃美国的原有技术(陶瓷瓦),因为这种思路不行。我们就用仿生的方式,使用金属陶瓷叠层的形式来进行。
其实,我们中国最早使用的复合材料就是古时候盖房子用泥巴混合稻草,结果盖的房子非常牢固,后来发展的砖泥结构更加结实。而在生物学中,利用贝壳的仿生,我们知道,当你在海边游泳的时候,新鲜的贝壳很难踩碎,而贝壳非常干的时候,也就是蛋白质快失效的时候,和刚出水的贝壳相比,科学数据显示,其强度以及韧性能差1000倍。
就是基于这个启示,我们用金属和陶瓷做成了一种材料,它既有强度又有韧度,做成了空天飞机的样机,最后成功地运用到航天技术上。
长征5号火箭在发射中
我们的飞行器,必须在地面上进行风洞的真实模拟,模拟没有问题之后,才能上天去飞的。当我们去做实验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无数次失败的。
有一次,我做的一个金属材料,能够耐上千度的高温,可最后却像纸一样的着了。当时我的眼泪都出来了。我做了好多次的实验,结果都失败了,那该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来继续改。我要说的是,这种实验其实是很艰难的,但是经过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实践,失败是可以优化、克服的。
再举一个例子。现代人很关注健康,我们可以从生物技术当中汲取很多的经验。就拿运动来说,在运动服当中,将一些纤维织进来,你在跑步的时候,衣服就能感知到你的脉搏、心跳等压力,我们现在可以用纳米技术将衣服纤维做成类似于贝壳性质一样的东西,它可以耐火烧、防水,这以后都是可以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
当成功到来时,那种感觉是很愉快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不能当井底之蛙,需要放眼看世界。2006年的时候,我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进修。正是那次出国学习,我开阔了视野,也开启了我仿生学材料研究的第二阶段。
在国外,我接触到了色彩。大家知道,当我们抓蝴蝶的时候,手上会沾到 “灰”,那是蝴蝶身上的鳞片,我们发现,手上粘的粉是灰色的,可是这些灰色的鳞片组装好之后却是有颜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这些鳞片组装在一起之后,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射出不同的颜色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色”,这不是化学合成的色彩,我第二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光子晶体。
上个世纪,产生了电子计算机。当时的电子计算机有一栋房子那么大,但却催生了电子信息工业。今天我们知道很多的芯片都很小,而在1987年,亚布诺维奇和约翰两位科学家,发现蝴蝶翅膀效应,可以用蝴蝶翅膀的这种鳞片排列方式,改变光的方向,未来就能够使数据传输更快。
在科学领域中,有很多蝴蝶效应,一种是南美洲亚马逊河边上的热带雨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在这里的蝴蝶效应指的是:由蝴蝶翅膀上微观的小的颗粒、小的鳞片组成的有序结构,经过光的反射之后,组成传播方向不同的光谱,甚至我们可以选择光的颜色和传播方向。光学材料很神奇。华人科学家高琨发明的光纤,就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有一天,外面正在下雨,我开车出去办事,刚走出研究所,就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个首长来视察,我立刻返回。十分钟不到,首长来了,在他看完我们的实验室正要离开的时候,我大胆地往前迈了半步,跟首长说:“您停一下,既然我们能做出反射不同光的锗的光子晶体,我认为这项研究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卫星上去,当别人破坏我们的卫星的时候,光打到卫星上时,就会被反射回去。”那位领导当时就拍板了,说:“好,我坚决支持,你们马上研究。”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经受着非常大的压力,我们终于做成功了!同学们,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但是当你的成功到来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的愉快啊!
光子晶体和光纤在航天、国防上有很大的应用,光纤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光子晶体以后也会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我们的人生轨迹,得到了互相改变
当时我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的时候,为了向三位发明晶体管的科学家前辈致敬,我也选择了锗作为材料,可是我选择了锗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当我把模板构成之后,去掉中间的模板后,还有26%的空间,而这些空间可以添加任何物质,而当把模板去掉之后,就会得到后填充的材料的建模,即反蛋白石结构。
当时我们合成的材料颜色不是太好,可是就在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学生在检索资料时,查到一个德国人,他是做锗的薄膜的,于是我们就给这个德国人写了一封邮件,没想到他真的给我们回信了!那是2007年,当时他来中国开会,我就邀请他到哈尔滨来,他非常喜欢哈尔滨这座城市,于是我们开始了合作研究。
记得当年我跟德国学者合作的时候,最初他们的态度很傲慢,我就用德国先辈的话来维持我们的合作,莱伯尼兹曾经说过:“只有西方文明没有东方文明,这个世界是不完整的,只有东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这个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当我把这句话通过邮件发给他的时候,没过多久我们之间的关系一切都OK了!这个事实证明,中国人绝对有能力去破解一切困难!
时长1分54秒,约20.1M
前两天,我们刚刚庆祝完友好合作十周年。我们之间的人生轨迹,得到了互相的改变。所以,在困难的时候,勇敢地向别人求助,主动地去沟通,这样才能让事情走向成功。
最后,我们合作研究的结果是,以我们为主,联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室温下合成的锗的三维光子晶体论文。这是哈工大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我们合成的材料,通过转变角度就可以实现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通过微小的改变,实现对光的选择。
跟人生一样,科学研究是很有意思的
人生真的是很有意思,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卫星,我们的航天飞机都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也遇到了难处。就像我们在家里生活,房子的面积有限,但是家电很便宜了,我们经常会买很多东西,结果房子就成了仓库了。当所有电器都开启的时候,房间就会升温。
我们发射各种各样的卫星,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探测。当卫星所有的仪器都打开的时候,它的温度就会上升,这时候就要给它进行降温。那该怎么办呢?我们也通过向自然学习,在沙蜥的身上找到了解决办法。大家知道,当沙蜥从沙漠里钻出来的时候,它身体的一侧是黑色的,另一侧是白色的。因为头一天晚上,沙漠里非常冷,沙蜥的身体就变成黑色的,这样能多吸收热量。但是白天从沙子里出来的时候,太阳照射时非常热,它就会把一面的身体变成白色的,可以自己调节体温。你看,沙蜥多聪明啊!由此,我们就研究了出变色龙材料。
正在伪装中的沙蜥
我们在一栋房子里,通过红外相机就能够看到,热量是从窗户和门的位置散发出来的。因为白天太阳光照射强,会晃眼睛,所以需要拉窗帘,但是拉窗帘就需要点灯。我们就想:能不能不点灯,而且还不用拉窗帘就能看到东西,还不晃眼睛呢?于是我们就研究出随着太阳光的强度而改变的窗户,这样就节省了很多能源。
材料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每个新材料的出现,都会带来世界的革命。像根据蝴蝶的翅膀研究出来的材料,国际上有人叫做“超材料”。为什么叫“超材料”呢?它指的是超越自然属性的人工组合材料,这也是一种复合材料,超材料已经被国际上权威的杂志列入本世纪十大科学进展,也被美国国防部列为六大颠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意义就比如“胶卷再厉害,也干不过数码照相机”。
未来仿生材料的趋势是什么呢?从结构材料来说,一个铅笔那么粗的蜘蛛丝,可以吊起一架波音飞机,所以我们要合成人工的蜘蛛丝,这种技术用酵母发酵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一只甲壳虫,也叫独角虫,它头上的角是用来跟别的虫子打架的,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的角非常轻,里面虽然是空的,但非常坚硬,而利用这种技术,就可以做出轻质轻量化的材料。这种材料可以用作我们的汽车、自行车和飞行器的制造。
鲨鱼皮泳衣在奥运会中出尽风头
还有就是鲨鱼皮、荷叶等,它们都属于可以自清洁的材料。前些年,在游泳比赛中,我们成绩不好,后来发现,外国运动员穿着的泳衣是新型材料,是用仿鲨鱼皮鳞片的方式,不均匀的,水流可以顺着泳衣流过去,这样微结构的微小变化,使得运动员游起来非常快。虽然这种是靠科技赢得比赛的方法已经被国际泳联禁止了,但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大开眼界。而现在这种技术可以在船上、军舰上、飞机上运用,利用微结构来解决之前的问题,比如飞机结冰的现象。除了自清洁,还有自感知,自响应,自修复材料等等。
我相信,未来的材料一定是更加聪明,更加智能,它会大大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
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生活一定更美好
我刚才说了我们的团队研究中的几个例子,那么我们的团队使命是什么呢?
2006年,我在英国进修的时候,我经常去当地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达尔文、牛顿、瓦特等这些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成果,这些成果非常令人震撼;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明清时代的瓷器在展出,那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最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汇成了一句话:科学的殿堂,艺术的海洋。
我在哈工大学习工作了20多年,每天上班经都要走过一条20多米的小路,在春天时我看到花草在萌芽,冬天时我看到白雪将它们掩盖,我在盼望着它们的成长,也在思索着科研该怎么去做,团队该怎么去带,想了很多很多,也写过很多自由体的或仿古体的诗歌,其实做科研的过程中是百感交集的,无数的困难摆在你的面前,甚至会让你绝望。我曾经有过半夜的时跑到操场上去哭。
我们能感受到四季变化带给我们的美,也感受到自然界是那么的神奇,而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神奇的现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闪光时刻。
刚才我讲了科研方面的闪光时刻,现在说一下我们在艺术方面探索的闪光时刻。
那是2005年5月30日晚上19点05分 ,就在那个时刻,我的一个学生把在显微镜下拍摄的一个照片拿给了我。当时我们正在做隔热材料,结果由于添加剂放多了,机器停了下来,通过照片,我发现当时的材料的排列很有序。于是,我就让学生把这张上上颜色,最后变成了很美的一张照片。后来,我用石墨烯和导电高分子结构结合,做成了一张照片,起名叫《冰与火的舞蹈》,用这张照片参加了全国首届材料艺术大赛,最后获得了冠军。
从那以后,我们的科研就不觉得枯燥了,我们不仅仅是被任务指标所困扰,我们是在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奥秘,我和我的学生们成为了“艺术家”,觉得我们每一天在创作,非常的有意思。所以,我们在寂静中,在枯燥的科研中发现了这种神奇和美。
显微镜下的艺术(李教授团队作品)
实际上,在科研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材料的合成与制作是有缺陷的,是失败的,但是我们却在其中发现美的东西。就如同学们在学习时,你做错了一道题,你没有把文章背好,并不是你有什么毛病和缺点,而是你发现了一个漏洞,这或许是一件好的事情。
所以,把一些科学作品和艺术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后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可以对感兴趣的材料,用显微镜去照一下,把那些美的瞬间记录下来,我可以免费教感兴趣的同学去如何制作,只要你喜欢。
我曾经设想,把哈尔滨市的市花丁香花,尤其是五瓣丁香,做为未来科学艺术中心的模型,可是事情发展很快,在南方有一个真实版的艺术中心的设计,自达芬奇之后,科学和艺术开始分家,而我现在的设想是科学与艺术要融合在一起,让达芬奇再现。
我们发现,从材料的研究中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东西,产生更好的idea。比如,在我们把材料科研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做中国版的宜家。中国自唐宋以来,有自己的家具、服饰、用具,但是在明清之后失去了自己的传统,而在今后,由于我们的(材料)研究如果出现中国版的宜家,那么一切的衣食住行全在这里可以买到,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科学与世界同台竞技了。
科学研究,最终应该是求善的
刚才我讲了技术,讲了艺术,我想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人类追求的三个字里面的两个字:真和美!
我们通过科学来追求真实的世界,而艺术往往是从情感出发去求美。真也求了,美也求了,我们更应该求的是善。德国诗人荷尔德琳讲:人类的最高理想是,诗意地栖息着,它将胜过伟大的功绩,再伟大的功绩也不如诗意的栖息着。
难道人类发明的现代科技带来的都是好的东西吗?绝对不是!当下的世界,并不全是“诗意地栖息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核武试验,有导弹的试射。我们在南极企鹅的身上发现了杀虫剂的影子,很多海豚吃了塑料导致死亡,海洋里爆发赤潮的原因是排放了含磷的有机质的东西让藻类迅速生长,让海域污染。科技就像潘多拉打开了的魔盒,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都出来了。
这不是人类的理想,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但是,我们又不能回到原始社会去,不能回到山顶洞人的时代。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一直坚定地往前走!只有通过技术的发展,人类才能遏制这种技术的威胁!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客观地来看待。在我们的整个团队发展过程中,除了发展技术,探索美,还要像我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师法自然多行益,科海拾贝造良材,独树一帜风采阁。
这三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合起来是“益材阁”,这算是我们科研团队的艺名吧。益,是倾听自然的声音,多向自然学习,向已经成就的大师学习,做好自己。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团队,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风采,所以,我们自己的东西不能丢。
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最终是求善的。多次的出国开会,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做什么。
今年年初在美国开会,那天早上我突然醒了,看到室内的灯光很亮,听到空调响动的声音,我就在想:能不能用科技把这些(亮光、噪音)消除——当你半夜醒来的时候,灯不是那么亮,空调不那么响,甚至你在敲击键盘的时候,你在弹钢琴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会影响家人,不会影响到邻居。如果能把这样技术植入到生活当中去,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由此,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给起了名字,叫“樱桃”理论。你看,樱桃的核是坚硬的,肉的味道是鲜美的,外表是美丽的——樱桃的这些特点难道不给我们很多启示吗?这就是自然界给了我的联想吧,我想,这种理论的内核就是过硬的科技,果肉是造福社会的应用,外表是美丽的科学技术。
杜院士讲“崇德广业,穷理致用”,所以科普的作用不在于简单的知道了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我们希望把科学传播的种子带给每一个人,传播给每一位同学,包括你们的朋友,你身边的人,我们把这种科学之光传播到祖国大地甚至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我们会把我们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只有一维的学习力,我们能赢吗?
有一次,我捡到一个果实,发现它身上有很多刺,当时我就画了一个草图,我想的是,我们对于技术的评估应该是多维的,除了它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保指标外,是不是应该有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多维视角的指标。同时我也联想到,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每天也在面临着这种多维视角的考虑?
人要是不勤奋,不可能有收获,但是勤奋也需要有机遇。所以说如果有外国友人来了,你应该主动跟他聊天,练习外语;如果学校来了一个专家,你需要主动去问他知识,这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人生需要思考,但不能没有理想。什么是人生的总方向?什么是你永远的目标?答案就在你身边!幸福,才是你的目标!你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你有为自己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能力时,你就是一个身在福中、既知道幸福又知道感恩的人。
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我们追求幸福,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大胆地追求幸福。除了书本知识之外,我们还要追求我们的兴趣,我们的领导力。当我们在与别的国家竞争的时候,我们只有一维的学习力,而没有多维的其他能力,我们能赢吗?当我们这一代人老了的时候,我们会放心地把国家交给到你们的手里吗?你们能hold住吗?
时长4分48秒,约53.6M
我觉得,哈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很多地方是优于其他学校的,你可能会在以后的高考中把哈工大当成保底的学校来填报,但是我们不在乎,因为我们的使命永远是做中国的麻省理工,我们永远是航天的沃土,当你去振翅翱翔的时候,由我们为你守着这片无垠的太空!
当我们国家有了100所、1000所都是优秀大学的时候,求学还算是什么难事吗?你们只需要按照兴趣去选择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考入清华北大,也不一定要去哈佛、麻省理工,因为你照样可以成功。所以,哈师大附中的理念“为了幸福”是终生的志向,终身的方向,这不是一时的,不是一刻的,而是永远的!
主讲嘉宾简介
李 垚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常务负责人。
长期从事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将有序微结构的概念和设计引入到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围绕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技术与评价一体化开展研究工作,为近空间飞行器光热防护、热控材料提供新概念、新思路和新工艺,增强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总装备部项目、国防科工局等项目30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5项。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标兵;2014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军委科技委“卓越青年”计划、获国家“万人计划”荣誉称号。
欢迎报考哈师大附中
国际课程中心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8号(凯德广场对面)
电话:0451-86615280 86615290 15663590077
微信咨询:15663590077 156036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