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
记者在线上部分直播间里看到,商家把所谓的羽绒被吹得天花乱坠,不仅保暖效果出类拔萃,各种检测报告齐全,价格也是低廉。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样品是“好绒”但发货是“丝”
“2888元不要,888元也不要!”“95%的绒子,像葡萄串一样,很蓬松”“贴身去睡,真的像睡在云朵里一样的感觉,摸起来像摸婴儿的肌肤一样”“98鹅吊绒,一等品”……
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采用“丝”来填充到被子里以替代“绒”,如此一来,成品从外观上几乎难以辨别差异,手感也极为相近,这便是他们得以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至于“丝”究竟属于何种产品?面对记者的进一步追问,工作人员却三缄其口,只是一再强调“丝”的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天差地别。
但是检测却用的真绒。直播间工作人员指出,“基本上客户是摸不出来,一般他不懂的,看不出来。”
这些“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羽绒被,被这些主播在直播间公然兜售,一番话术,让很多消费者不知不觉中,一步步陷入主播们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那么,这些伪劣产品究竟是谁生产的,幕后制造假货的,又会是谁呢?
依照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辗转来到位于南通市的南海路,这家名为盟庭家居的公司里,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的所谓“羽绒被”,实则是采用非羽绒材料填充的被子。
盟庭家居工作人员:“我们跟你说直白一点,这就叫假羽绒被,我们现在有充丝的,它也当羽绒卖,就卖假货。”
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羽绒被品质优劣与否,关键评判指标在于绒子含量与蓬松度。 依据国家标准(GB/T 17685 - 2016)之规定,当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 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而且行业标准(QB/T 1193 - 2023)明确指出,唯有以同一规格的羽绒作为唯一填充物的被类产品,才有资格被称为羽绒被。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充“高丝”,成本只要400元。
对此,盟庭家居工作人员表示:“你摸着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摸不出来。 ”
记者又走访了南通的家纺市场,发现将“飞丝”添加到羽绒制品里,甚至用“飞丝”代替羽绒,已是“公开的秘密”。
生产“棉、丝、绒”混合填充物
---------广州新华学院学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