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入境来沪的全部人员 一律实施隔离观察
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工作,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自3月26日18时起,对入境来沪的全部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隔离健康观察(对入境的外交人员和从事重要经贸、科研、技术合作的人员,另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严防境外输入。(上海发布)
上海研制新冠核酸标准物质获批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宣布,上海研制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物质,能有效评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准确性。这是首个由地方研制成功并获国家批准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可供国内外核酸试剂盒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使用。(解放日报)
市一医院援鄂医疗队率先使用5G无线听诊器
为了时刻监测雷神山驻地舱内患者病情变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雷神山医疗队用上了一款由医院心内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联合研发的最新设备——“5G无线听诊器”。
该设备体积小、易消毒,能持续采集听诊音,除了听呼吸音外,还能用于听心音、判断鼻饲胃管位置等,帮助医护人员实时判断患者病情发展。(文汇报)
上海增建182个“发热哨点诊室”
近日,据上海卫健委透露:全市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建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承担起对发热患者的筛查、信息登记、跟踪、治疗、转诊等工作。这些发热哨点诊室,将设在遍布全市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发热门诊形成协同效应。(上观新闻)
上海对入境来沪人员实施“两个100%”
近日,上海已经对所有来自或途经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来沪人员实行100%隔离。为了进一步加强口岸防控,除集中隔离人员外,上海将对所有来自非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来沪人员实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解放日报)
江苏
全国首家“眼科云读片门诊”在江苏省中医院上线
3月26日起,全国首家“眼科云读片门诊”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线啦!自此,患者在线上传检查影像就能和医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中国江苏网)
南京首批8个中医特色病种可按病种付费
3月25日,从南京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京市局与市财政局、卫健委三部门联手,在国内率先出台《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办法》,探索按中医特色病种付费、对中医类医疗机构实行医保结算倾斜……这一系列利好政策不仅方便群众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还将促进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发展。(现代快报)
江苏20条办法 关爱战“疫”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
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落实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城乡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的具体办法的通知》,出台5个方面20条具体办法,包括发放工作补助、优先纳入城乡社区“两委”换届推荐人选等,全方位关心关爱江苏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城乡社区工作者。(现代快报)
浙江
浙江对来自所有国家(地区)入境人员一律集中隔离14天
3月26日发布的《浙江省疫情防控责任令 第3号》指出,随着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各地要把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重中之重任务,全面落实精密智控机制。对来自所有国家(地区)入境人员,一律采取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经当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鉴定后,可实施人员陪护。(浙江24小时)
科学家绘制出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
近日,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在浙江大学绘制成功。3月26日,该校医学院郭国骥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该论文建立了人类细胞图谱的基本框架;发现成人非免疫细胞的广泛免疫激活;提出体内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分化过程是一个细胞基因表达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并认为基因组中的调节子预先决定了分化终端的稳定状态。(浙江大学)
浙江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下调为三级
3月23日起,浙江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应急响应级别下调后,取消全省统一的公共场所开放开业负面清单,将由各设区市根据本地疫情风险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更好实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市。像影剧院、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都可以有序开放营业,具体由各地统筹把握。(都市快报)
浙大团队成功研制出“通用熊猫血”
近日,浙江大学团队通过细胞膜锚定分子在红细胞表面构建三维凝胶网络,实现了“通用熊猫血”的人工构建和安全输血。这项研究21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新华社)
安徽
“安徽药方”被美国麻省总院推荐列入诊疗方案
据安徽日报报道,继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后,安徽省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中科大团队开展的针对炎症风暴“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治疗方案又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战“疫”。截至目前,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治疗手段的“安徽药方”已在伊朗应用了50余例,意大利应用了60多例,被美国麻省总院推荐列入诊疗方案。(安徽日报)
安徽省城400万人 申领“安康码”
日前,记者从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返(来)肥人员已达123.34万,543.20万在肥居民完成健康登记,全市共申领安康码410.2万人。合肥市在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安康码”应用的基础上,扩大申领覆盖面,拓展应用范围,推进“安康码”的跨市互认,以及“安康码”与电子健康卡、“皖事通”与“合肥通”的互联互通。(中安健康网)
安徽省上线国际版“安康码”
3月24日,安徽省正式推出国际版“安康码”。外籍人员来(返)皖后,可通过实名注册“皖事通”APP账号,在登录后进入“安康码”页面,切换中、英文版本,如实填报信息后生成自己的“安康码”。此次国际版“安康码”第一批已在合肥、黄山两市上线,省内其他城市也将陆续推出。(北国网)
六安市“安康码”率先开通微信核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