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
铁路南京站发布情况说明
(此前报道>>)
引起广泛关注
情况说明中提及
一头野猪侵入高铁联络线
近年来
野猪等野生动物
以各种离奇的姿态“闯入”城市
甚至频频伤人毁物
成了生活生产中的一种威胁
野猪频繁出现在南京街头
近年来,包括南京在内,国内多地频频发生野猪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情况。
▽ 2023年11月29日早晨5点多,南京建邺警方接到报警求助,称有一头野猪闯入学校。
事发时,最先发现野猪的是学校保安。警方立即赶到现场搜寻,此时野猪又冲出学校,在街上一路乱窜,试图闯进附近一个小区。这个过程中,它撞伤了一位保安。
被撞伤的小区保安是63岁的邱师傅,野猪不仅撕坏了邱师傅的衣物,还导致他腿部受伤,缝了六针。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回到家中休养的邱师傅,回忆起当时野猪冲撞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
▽ 2023年12月8日下午4点10分,一头野猪突然闯进南京江北新区天润城十街区小区,从背后撞倒一名男子,造成他两根肋骨骨折。
下午4点15分,野猪窜到天润城七街区小区,冲撞一名4岁男童,造成他右膝有开放性伤口。
下午4点30分,野猪又窜到天润城六街区南门内侧,冲撞另外一名男子,造成他奔跑躲避时摔倒在地,右腿髌骨骨折。
据目击市民回忆,他看到野猪突然从他们面前过去了,一下跑到花坛,速度很快。“我坐这,就看到猪朝那头跑,猪有这么高,那么凶,拦着了肯定危害人。”
记者走访后发现,从野猪逃窜出来的天润城小区到它被警方击毙的地点,大约400米左右,不远处就是一所小学,幸好野猪被及时处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本月初,南京的栖霞区也曾出现野猪,原本准备趁着夜色上街的这头野猪被困在了路中间的围栏里。为了帮野猪脱困,警方联系了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工作人员抵达现场后,对野猪实施了麻醉射击。随后,消防人员对围栏进行破拆,将野猪抬离了围栏。
野猪“进城”,什么原因?如何避险?
野猪泛滥原因何在?
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金崑表示,近些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系列措施的落地生效,我国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持续改善。野猪因为繁殖力强、适应力强等特点,它的种群数量也快速增长。另外野猪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一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区缺乏野猪的天敌,比如说虎豹豺狼等等,导致野猪的数量因缺乏天敌的控制而增长较快。另外人为干扰的强度现在也降低了,较适宜它生存的环境也扩大了,为野猪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野猪出没有何规律特点?
在乡村和城乡接合部,野猪最喜欢在春秋两季从山里下来光顾农田。在春天它把刚种到地里的种子拱出来吃;在秋季庄稼成熟的时候它取食玉米、水稻、林果等等。野猪下山进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食物,也可能与想要开辟新的领地有关。
此外,秋冬季刚好是野猪的发情期,它的活动范围本身也会更大一些。“秋冬季节山里的食物会匮乏一些,它们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食物。通过我们这几年的监测,南京野猪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在一些局部的区域,它的种群密度也是相对比较高的,我们也是建议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监测情况进行种群调控。”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丁晶晶说。
遇到野猪“装死”管用吗?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救助中心主管陈月龙提醒,碰见野猪后,不要试图招惹它、激怒它,尽量回避,避让是更好的选择。
普通人碰到野猪应当尽快远离,装死是不管用的。野猪如果感觉受到威胁,对人的攻击性会很强,它对倒在地上的人也会进行攻击的。野猪非常凶猛,大的野猪体重能达到数百斤;野猪皮糙肉厚,尤其是大公猪长有獠牙,为了自身安全,敢于和猛兽搏斗。在野外活动、城乡接合部偶遇野猪的时候,三个人徒手根本就不是野猪的对手。碰到野猪后应当尽快逃跑,或者是躲到障碍物后,不要尝试和野猪搏斗。另外可以报警或者报告林草部门,请护农狩猎队来处理。另外野猪主要是晨昏活动和夜间活动,这个时间点要注意防范。
“野猪”是否可以自行捕杀?
各地进行野猪的致害防控,招募专业的护农狩猎队伍,经过法律法规、专业的培训、安全教育以后,才可以依法依规进行致害的野猪捕猎。但是不能到自然保护区猎捕,也不能在禁猎区和禁猎期猎捕,这种集中捕猎的方式在野猪致害严重地区是可以尝试的,但是难在缺乏高效经济的猎捕方式。使用枪猎效率较高,但是获得枪支较难,而且一定要遵守我国枪支管理的法律法规。目前具有可行性的主要是犬猎,但成本较高,目前像陕西省探索采用培育杂交的猎犬,成本大为降低,可以推广。
野猪以前是“三有”保护动物,但目前已经被移出名录,但也不意味着它就能随意猎捕。如果它被列入地方重点保护名录,仍然需要按照猎捕管理规定执行;即使没有列入地方重点保护名录,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不能用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不允许采取的那些狩猎方式来进行狩猎,例如下毒、用猎套等,在这些方面要依法依规。
猪害成灾从表面上看是动物和人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但实际上它表现出来的一定是生态环境出现了某种平衡问题,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态链的流动和平衡上来,才最终能够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出处来源 江苏教育频道(微信号:JSBC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