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发病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出生后24h在出生医院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1、预防接种应该到哪里?
答: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预防接种单位或出生医院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或出生医院不得拒绝办理。监护人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管理,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2、预防接种证是什么?
答: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原始记录,可以完整记录儿童接种各疫苗的品种及时间,能够提醒儿童家长及时为儿童接种疫苗,防止疫苗漏种、重种或错种,也是儿童办理入托、入学及出国留学时需提供的疫苗接种有效凭证。
3、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区别?
答:无论是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其作用都是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市使用前都要实施严格的批签发制度,在安全性要求上,“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也没有区别。区别在于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买单就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居民自愿自费接种,居民可以根据感染疾病的风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孩子的身体情况等进行选择接种。
4、接种疫苗为什么会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答: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它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个体免疫水平的同时,必然会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有传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种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护,人与人之间辗转传播的机会大大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链已被人为阻断,传播的范围受到控制,减少了传染病扩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5、哪些情况下儿童不适宜接种疫苗?
急性疾病: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发烧,特别是发热在37.6℃以上者,或同时伴有其它明显症状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孩子康复并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后再接种疫苗。此外,如果孩子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孩子康复以后,联系接种单位进行补种。
6、接种疫苗后为什么一定要留观30分钟?
答:接种疫苗以后,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会发生过敏反应。监测数据表明,过敏性休克大多发生在半小时之内。发生过敏性休克之后,如果不在医务人员监护范围之内易发生危险,所以接种现场必须配有医生和急救药品,以防意外发生。
7、预防接种后注意事项
①接种完疫苗后,应在留观区休息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孩子打过预防针以后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洗澡,可以多喝水、多休息。
②注意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③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 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
④接种后可能出现低热、接种部位疼痛等一般反应,可自行缓解。
⑤极个别者可出现高热(≥38.5℃)或持续发热数日或出现其他反应等,要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以防延误病情。注意保存好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各类实验室检查资料、辅助检查以及话费票据等。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无论反应轻微还是严重,都要及时报告到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单位将按要求报告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健局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8、未按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如何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