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心中有学生,不是说说而已。在优质课大赛的观摩中,我们确实有感于生本课堂的精彩呈现;但在自己实践时,却又常常顾此失彼,不能综合考量,不能关照学情。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课堂上真正将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呢?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试从三个方面与所有一线语文教师来探讨。欢迎走进本期青春课堂——
——优质课评比问题反思
江苏镇江 严文君
在各种级别的优质课观摩和评比中,我听过多次这样的点评:“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通过对语言、文本的挖掘来挖掘思想之美”,“不要把自己的东西一下子就给了学生”,“要给学生主动质疑的空间”等等。简而言之,所谓优质课,“优”在何处?不仅要考量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更要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照。
这些重要的理念,我以为我读懂了,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依然问题重重。心中有学生,真不是说说而已。
一、学会取舍,师生且共从容
记得初登讲台,一次课堂评比,教学内容为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是诗人兼散文家,他的散文中常洋溢着丰富奇美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抒情语言,是知性美和感性美的融合。此文可谓篇幅长,韵味足,语意深。当时的我简直抓狂,一堂课要讲什么?教学点太多太多,又不知取舍,最后只能是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课堂慌慌张张,走马观花。至今犹记当时的尴尬和冷清。
后来的课堂设计上,贪多求全的问题又屡次出现。
有一次市级作文公开课《捕捉动情点,写出真感情》,教学重点定为“聚焦凡人小事,学会选材的真实动人”。课堂设计和几个同事也简单进行了交流,但没有试上。在实际课堂展示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课堂的启发与等待,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需要的时间远远比所谓“预设”的要多得多!更要命的是,我的设计里还有个画蛇添足的环节:“写一写,笔下融注真情”。既要学会选材的真实动人,又要学会真情化描写,在短短的45分钟里实现,显然是痴人说梦,违背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走笔至此,不由想起吴非老师曾说:“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现在看来,每一字都值得我细细反思,让我再次思索“心中有学生”的真正含义。
等一等学生,给他们多点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充满理性,课堂从哪里出发,最终抵达何处?方向要明确,路径要清晰。比如王君老师的“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念下的课堂净化和美化;比如肖培东老师的“备课九问”:文体特征和写作背景;内容主旨和手法语言;编者意图和教学聚焦;教学价值和学情预判;还有教学资源的考虑。肖特还特别指出了备课中容易忽略的三个词:“意图、语言和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斟酌确定好教学内容之后,记得提醒自己一句:“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的时间就是浪费给学生的,学生的进步是衡量语文课堂成功的标志。”
心中有学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贪多求全,要学会聚焦和取舍,师生且共从容。
二、重视读书,观书须先熟读
好课,一定是学生充分进入学习场的。朱熹也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课堂伊始,就必须完成基本的阅读感知。也就是说学生必先读顺了,读通了文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若缺少必要的整体感知,学生对本文的印象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又遑论“有感于斯文”?
确实在赛课现场见过这样的失误。有的老师基本功很好,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手法都可圈可点,但却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课堂居然没有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时间,就直接将学生拉到了所谓的“精彩片段”。想来,还是忽略了学情。教师提前反复研读了文本,并不代表学生已读完;教师觉得文本一目了然,并不代表学生亦如此啊。当然,有的老师会用标题鉴赏、关键词切入、一语立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有的老师则老老实实地让学生说说文章梗概,都很好。无论如何,整体感知不可少,否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迷茫,课堂遗憾。
整体感知后的品读则更见功力。
于漪老师多次提醒:“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再结合朱熹强调的“熟读”,审视自身课堂,收获颇多。
有一次优质课评比选用的文本是张中行老先生的《案头清供》。张老的散文看似随意,却颇有深意。在文本末尾,作者点出了文章主旨“人间的温暖是值得珍惜的”。除此之外,作者还说了另一点哲思:“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张中行一生其实比较挫折,尤其是文革期间,他颠沛流离,曾经居无定所,所以文本里其实有一些隐痛,是需要用心品读的。比方说,文本首段中说到自己书案的作用,作者用了两个词“攻乎异端、韫椟而藏”。所谓“攻乎异端”,指不符合儒家礼教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韫椟而藏”则比喻“怀才隐退。”在那样一个不太让人欢喜的时代,如何活出一些人生滋味呢?再纵观全文,细细研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当时人情微妙,作者却感受到了亲情友情之温暖;才能读懂文章欲说还休的人生理趣。
仅举此一例,已经能让我们好好地反思“熟读”的重要。如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不在“一望而知”上浪费时间?教者首先就不能停留在泛阅读,不能只在文字的表面游移,需要我们潜入文字中间,驻足,思索,品味。备课时,教者还要勾连阅读其他资料,方能厚积而薄发,课堂才能深入而浅出。
心中有学生,就是文本品读不能浮光掠影,要重视阅读和思考,课堂厚积薄发。
三、丰富手法,灵动踏实并重
语文教什么很重要,怎么教也同样重要。心中有学生,可谓是教法选取的一个大的原则。李镇西老师曾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如果教学中不能因着学生发展去教,则虽姿态绚烂,也只是背道而驰。
怎么教才是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呢?在这一点上,王君老师有非常多的代表课例。极具教学灵气的她将课堂情境创设艺术做到了极致。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愿学、乐学、真学,教者通过种种灵动手法让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走动”,逐渐心领神会,于不自觉中达成教学目标。但观摩容易,实践难。优质课评比中,如果忽视教法,置学生的实际情况于不顾,那最后必然只能是教者“一个人的热闹”。
比如刚才提到的《案头清供》,笔者就有深刻的教训。在课堂的后半段,想引领学生思辨“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理趣时,我联读了张中行老先生的《香冢》解读文字和“燕园三老”季羡林老先生的另一文段。本意是想通过勾连对比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效果却不尽人意。何也?其实就是忽略了学情。在最后的十几分钟里,学生对文字的闪烁之处,尚存有疑虑,何不贴近文本,再想办法带他们在文字里走动走动呢?盲目的联读,只会让学生对文本更加生疏,对主旨似懂非懂,更加费解罢了。
仔细想想,其实灵动和踏实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琢磨教法不代表抛开语言,忽略文本,而恰恰是要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字隐秘之处,曲径通幽而至豁然开朗。关于教师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的能力,王君老师将其进行了提炼概括,给我们带来很多灵动和踏实的启迪,即“语言丰腴延展力、支柱词语发掘力、同类信息整合力、咬文嚼字探秘力、矛盾发现破解力、填补空白还原力、多元对比提炼力、情景创设再造力、追问点拨对话力、源头活水引入力、写读说话原创力……”每一种能力附着的教学设计,均要将学生的“学”摆在首位,换位思考,以己为生,多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学生能不能接受?”唯有反复实践,不怕失败,勤于反思,不断优化,我们才能慢慢学以致用,更好地进行“灵动”设计,更“实在”地贴近语言本身。
心中有学生,就是教学手法不能僵化死板,要关注学情和实际,课堂有趣又有料。
语文教学的感觉,不是仅仅读书和思考就能增长。它还需要读生活、读自我、读学生,真正读到心里;它还需要一次次地公开历练,学以致用,反复优化,渐臻知行合一;它还需要持之以恒地热爱和向往,无数次地挣扎和追问,书写永不放弃。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且以清浅记录,愿得大家指点。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语文湿地
编辑:韩凌青 周忠玉 董亚君
美编:韩凌青
卷首:董亚君
终审:周忠玉
制作:冯小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