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某件事儿,只是因为喜欢;只要认真做了,就不要在乎评价;不要什么是事情都要一个眼前的反馈,专注在自己的练习上,时间不会辜负你。
温馨提示(*^▽^*)
右上角三个点自己调节字号大小
左右滑可以看前一天和后一天的专栏哦!
今日值班小助理:小曹
云姐信箱220617
(っ°Д°;)っ信箱投稿方式拉到文章最后哦
Q1:如何变得冷漠一点,好让我有精力去过我自己的生活?
Q2:遇到问题总想跑,该怎么改善逃避心理呢?
Q3:你是不是“高敏感人群”
Q1:如何变得冷漠一点,好让我有精力去过我自己的生活?
云云姐姐,我想问一下怎么才能避免产生不好情绪啊,我太易怒了,太容易共情,太容易哭了。我常常没事就会想起一些意难平的事情,有时是电视情节,有时是生活里的苦处,又或者只是为他人的事流泪半天。我觉得这样不好,可我时时刻刻念着各种事情,心处处难受,有点呼吸不了。
【回答】
0.其实最负责的建议是:去精神科医院做个问卷看看。
1.你觉得自己总是因为生活中的小事儿多愁善感,可能原因是有更大的压力在你头顶,你本身是需要发怒和哭泣来抒发情感,所以才会在小事儿上表达出来。而真正压着你的大事儿,你在内心否定了它带来的负面感受作为心理防御。
意思是,如果你承认了某件事对你来说压力巨大,可能就无法面对这个事情的压力。所以通过否认这个事情的伤害,来自我保护。这件事情带来的压力则会转化成“隐形压力”,在遇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的时候,导致情绪波动。
2.比如长期的学业压力,原生家庭不和,或者经历了失恋或者亲人离去之类的重大变故。事情本身对情绪有很大伤害,但又一直在说服自己,已经过去了,自己已经好了,必须好好面对生活。
有点像是,受了伤,表面皮肉上好了,但是里面还是没有好,稍微碰一下就会很疼。
以上是一个可能,需要你去医院做做全面的检查来确认。
3.如果去医院检查之后,也没有找到明确的伤害来源。就只能求助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自助读物了。
有经济条件可以先跟咨询师聊几次,不一定能“治好”,但咨询师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快速发现并且引导你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一直忽略的“思维误区”。
这些“思维误区”一直以来你自己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但很可能就是你压力的来源。
比如说,要“听父母话”这样的意识,从小到大这都是“美德”,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巨大的压力来源。
辨别自己是“高敏感人群”还是“创伤后应激”,可以看看Q3
4.心理自助类的图书:
《敏感天性:高敏感却不受伤的7天练习》 [日]根本裕幸
《拥抱你的敏感情绪:疗愈情绪,接纳自我》[英] 伊米·洛
《玻璃心也没什么不好:高敏感人群的不受伤练习》[美] 艾莉森·莱夫科维茨
《恰到好处的敏感:收获好人缘、赶走坏心情的情绪平衡基本功》[德] 卡特琳·佐斯特
Q2:遇到问题总想跑,该怎么改善逃避心理呢?
就是我在生活学习中总会有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的心理,比如在学习中因为觉得不想面对老师同学所以经常沉默,我倒不是说沉默不好,而是说我的沉默是一种憋着的沉默,有时候会突然压制不住然后发言,如果语出惊人还是怎样,事后又会非常后悔,觉得要是当时不说话就好了,但是下次依然沉默,依然压抑着……这种感觉很难受,因为我是想表现自己的,但是表现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我会害怕,压抑自己的感受(或者别人表现之后与我的想法相似得到了好的结果我也会很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主动一点),比如前几天学院里有一个小比赛,我是想去参加的,但是但是心里就想厉害的人很多我去会不会太自取其辱了,还有身边姐妹也没有参加的就我一个孤零零的,犹豫了好几天,然后下定决心压不住了,要去报名,结果报名截止了,后来获奖的那些里有水平跟我一样甚至还不如我的……就很后悔,如果一开始不犹豫就好了,一开始不去回避就好了这样。
【回答】
0.本质上还是因为不自信啊。
你所谓的“逃避”,其实是在逃避“可能产生的负面反馈”。你会预先假设“结果一定是不好的”,然后“逃避”,等看到“结果跟自己想的不一样”,又觉得后悔。
有下面几个点可以改善:
1.第一,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
你现在就是习惯性的会默认,结果不会好。以后可以按照这个视频《三步改变性格》
养成每天OR每周固定的反思习惯,盘点回顾看看自己又有哪些时候因为“习惯性思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然后一定要在脑内模拟预演,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自己要怎么说,怎么做。
预演练习是必须的。之前的逃避的习惯是因为这样做的一套动作最熟悉;那么“上前一步”这个动作也必须一遍遍的熟悉起来。
之前苏联训练克格勃的时候,就会训练他们在脑内预演一边逃跑一边向后射击,这样训练出来的特工,就确实能够在发生危险的时候,自然做出一边逃跑一边射击的反应,完全是自然反应,不会因为紧张想不起来逃跑或者射击。
2.第二,找出生活中“正反馈循环”
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记录自己积极主动的并且获得正向反馈的小事情。记录的时候再温习一遍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以及获得反馈后的愉快心情。
在脑子里强化这个回路,让自己习惯这种“快乐的方式”。
3.第三,改变一下自己对做事情的看法。
这几天我准备跟一下《梦华录》这个剧,就看了一些刘亦菲的采访。发现刘亦菲确实挺“仙”的:
柳岩说,自己拍戏的时候跟刘亦菲说,“真希望拍完之后这部剧能爆啊!”。结果刘亦菲说,我倒是没想这么多,我们演员把戏演完,尽我们演员的责任。至于播出以后评价,其实也不应该太关注了。
柳岩在采访里继续说,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心态。
我看完这段也是跟柳岩一样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刘亦菲多年前就这么通透了:
还有一段采访是陈妍希演刚演完小龙女,记者拿着这事儿采访刘亦菲。
刘亦菲先说“其实我不应该在这里聊别的剧的”然后说“我自己演小龙女的时候批评的声音更多。”
“我们演员专注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觉得她就做的很好,我很期待这部剧。”
4.刘亦菲演小龙女的时候批评的声音更多?
好像确实是不少。
仔细想想,就没人不受批评。
只有毫无关注度的时候,批评会少一些。只要是有人夸奖的,一定就会有等量的批评。
所以,刘亦菲都有这么多人批评,我们普通人有人说点闲话,好像也是蛮正常的。
5.而刘亦菲能做到的,是不去理会批评,专注自己作为一个演员能完成的事情。实际上,我们面对批评,能做的也就真的只有这个。
而不是害怕可能会出现的“负面评价”,而不去做事儿。因为什么都不做,也会有批评:“这个人啥也不会”“这个人没啥优点”“平时唯唯诺诺的”
6.我其实比较建议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为了评价和反馈。
我之前就分享过我们学画画的班上,有人真的是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每次交画画作业时候,都要说一堆话,类似于“我真的很笨啊,这幅画画了好久了,还是只能画成这样,我觉一定因为今天我用的纸/笔/颜料跟老师不一样/今天拉肚子了/今天工作太忙。”然后把画发出来,等大家彩虹屁。
如果有人真的直接给了建议(不是批评,是建议,比如建议下次可以画画的时候不要着急,找个充足的时间画)这人就要急眼。
这就是太在乎外界评价了,几乎完全被外界评价绑架。
不过,画画班上大部分人并不是那么在乎,都是业余爱好,谁都是半路出家,有人学得早有人学的晚,能用来画画的时间也不一样,都知道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7.国外有个漫画家,叫约翰·亚当斯,是非常赚钱的一个专栏漫画作者。在他一炮而红的出名之前,他已经画了很多年,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画漫画,然后去上班,也并不赚钱。他女朋友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努力。他解释的意思大概是,我坚持画画也不是为了现在就有什么具体的回报,我也没有想明白我画画最后会有什么回报,我就是觉得我要坚持做这件事情,从而发展出来一套解决某个问题的系统。
或者用我的理解,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亚当斯虽然没有想明白自己最后会获得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每天的每一次努力,都不会辜负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8.希望你也能用这样的想法去看待你生活中的事情。
去做某件事儿,只是因为喜欢;
只要认真做了,就不要在乎评价;
不要什么是事情都要一个眼前的反馈,专注在自己的练习上,时间不会辜负你。
Q3:你是不是“高敏感人群”
【回答】
0.HSP(HighlySensitive Person,即高敏感人群)在人群中的比例是15%~20%。
高敏感人群神经系统精密,大脑运作独特,在生活、爱、工作和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与大多数人不同。
他们能够注意到环境中的微妙变化,对灯光、声音、气味、味道和其他刺激的反应强烈。会本能地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悬着的心时刻准备着接收信号。
高敏感人群还有与生俱来的同理心。能行走、会说话的情绪海绵。一些高敏感人士情绪起伏更为强烈,笑得更大声,哭得更伤心。高敏感人群常常被其他人误解,被贴上“太情绪化”的标签。在一些不允许展现脆弱或充分表达情感的文化中,这些标签则更为常见。
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常常自省和审视世界。我们常被所见所读感动,有时是新闻上一个悲伤的故事,有时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有时是社交媒体上充满悲伤的帖子。不少高敏感人士认为这个世界缺乏同情心、同理心和理解。
高敏感人群十分反感将快乐建立在人类的痛苦上。因此,我们不会排队观看血腥的恐怖电影,不会看僵尸题材的电视节目。我们很难向朋友或家人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不看《权力的游戏》(Game ofThrones)。
今天的内容来自《玻璃心也没什么不好:高敏感人群的不受伤练习》[美] 艾莉森·莱夫科维茨
1.高敏感人群感官敏锐,有四个典型特征,可以缩写为“DOES”:
D:深度加工信息(Depth ofProcessing),即深度吸收感官信息,敏锐观察周围环境
O:易受到过度刺激(Overstimulation),即身心容易感到不堪重负
E:情绪反应强烈或移情(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orEmpathy),即对刺激反应强烈,或能够感同身受
S:感知微妙刺激(SubtleStimuli Awareness),即能够发现自我或环境的细微差别
2.高敏感特质:深度加工信息,易受到过度刺激,情绪反应强烈或移情,感知微妙刺激,与艺术和自然紧密相连,内心世界丰富,身心联系紧密。
创伤症状:身心失联,疑神疑鬼,易受到过度刺激,时刻处于戒备状态,疏离,冷漠,无助,麻木,僵硬。
下面是一个量表,可供参考:
1)当你走进一个房间时,你是否会下意识地扫视一下,评估一下这个房间安全舒适的程度?[比如:寻找有潜在危险的人或情况,空间质量如何(太热/太冷/太拥挤/太空旷)。]
2)你是否曾因为他人而感到压力,或会对他人察言观色?
3)你是否曾对刚认识的人有强烈的反应(积极或消极)?
4)你是否觉得高敏感特质会妨碍你体验那些看起来有趣刺激的事情?
5)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日子:心神俱疲,无力应对,只想找个洞钻进去,甚至想消失不见?
6)你是否经历过重大创伤(死别、失去、分手、自然灾害)?
7)如果第六题的答案为是,那么在创伤发生后,你是否发觉你对自己的情绪和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
8)你是否对医生办公室或医院很敏感(视觉、气味等)?当你不得不去看医生时,你是否会感到无措?
9)你是否觉得你的父母不理解你的敏感天性?
10)你是否对你的“真实自我”感到失望?
11)你是否觉得你的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限制?(例如,你想要表现出愤怒,但不能表现出恐惧;你可以表现出高兴,但不能太过高兴。)
12)你是否曾经因为害怕被亲人嘲笑、惩罚或羞辱,隐藏自己对某件事的情绪反应?
13)你是否曾担心自己本质上是个“坏人”或“无用的人”,或者担心人们知道了“真实的你”,就不再喜欢你?
14)在生活或工作中,是否有人利用你的情绪反应或敏感来贬低或压迫你?
15)你是否擅长与“难相处”的人打交道,因为你能读懂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
16)你是否曾因为工作、家庭或社交场合中的“错误”感到痛苦甚至恐惧?
17)你是否曾因饥饿或身体上的不适而感到不安甚至焦虑?
18)你是否觉得无力满足自己的需求?
19)你是否有过睡眠问题?
20)你是否曾在进入陌生环境时,担心自己的敏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21)你是否总是准备充分?(钱包、手袋或行李箱里装满了“以防万一”的物品。)
22)你是否有自我安慰的习惯或癖好(例如吸烟、美食、购物、性)?
23)你的家族是否有源于家庭内部或社会的代际创伤?(代际创伤是世代相传的,可能包括情感或身体虐待、家人突然过世、战争、自然灾害,体现在行为方式、依恋风格、宗教信仰。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代际创伤甚至体现在DNA中。)
24)回避是你应对高敏感的策略吗?
如果你的大多数答案是“是”,特别是第1、6、8、10、11、12、13、15、16、18、22、23和24题,你可能出现了创伤症状,而不仅仅是“高敏感”。更建议去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o( ̄▽ ̄)d 昨日信箱热评:
Q1:为什么大家总说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要学会忍耐?
【我觉得你在决定刚之前,先想好你刚完之后最大的后果会是什么,有了这个后果你能不能解决掉。如果你能并且觉得对你没什么影响,就刚,不能只能忍。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和原则的事,如果一味的忍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原则,有时候刚了未必是坏事,别人之后反倒不敢再轻慢你。】
Q2:与人为善和讨好之间的尺度如何把握?
【Q2 我的大学舍友里有这样一个人,她学习上很优秀,但是交往方面经常会为了迎合讨好另一方而“两幅面孔”。我们宿舍关系还可以,但也偶尔有小矛盾。她只要不作妖,不“两幅面孔”,我都还是挺喜欢她的。你不需要刻意讨好别人,只要展现出你好的方面,喜欢的人自然会与你亲近,不喜欢的也会退避三舍。另外,我也是上大学很久之后才明白,舍友在学校里来说的确更加容易成为最亲近的人,但也不必强求,不喜欢就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和其他同学交友就好啦,朋友在精不在多。】
Q3:《云姐快报》的内容是怎么来的
【Q3,这种写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凑字数,写论文中译英译久了,自然而然的中文都西化了,而且字数更多,看起来更不明觉厉】
o( ̄▽ ̄)d 更多内容可以戳下方链接跳转查看
网页链接
【关于云姐信箱】
1. 提问投稿请发私信,每天会选出两个来在动态里回答(提问就默认会公开哦)。
提问注意:
1)不要问可以百度10分钟搜到的问题
2)职场类的,我熟悉的行业只有公关、广告、互联网,以及北京的一些情况。我没接触过的行业,或者是二三线城市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呀。
3)专业选择之类的同理,可以问传媒、公关、互联网,其他行业我也不懂。
2. 想要看看之前相关的回答,可以根据关键词,去微博 @瞻云云 主页搜搜。进入主页后,可以搜索“他的微博”。输入相应关键词即可。
3. 云姐信箱以前是在动态区发布,以图片的形式,仅仅能满足当天的浏览。
大家想要收藏某一段文字,都会比较麻烦。现在升级成专栏形式,方便大家收藏和复制某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