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
1.农业工具的演变、特点及作用。
2.纺织、陶瓷、金属冶炼等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及其作用。
3.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1)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石器时代
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5000至2000年左右。分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中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
(2)青铜农具
①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②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制农具
①冶铁技术: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②铁制农具: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知识拓展
西亚、北非和欧洲的新石器时代发展较早。这里是农业最早起源的地区,以后又最早出现金属器,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 有很重要的地位。
灌溉工具
(1)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
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革新;唐朝出现了筒
车。
3.畜牧业工具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 喂马。
翻车与筒车的区别
翻车与筒车都是古代灌溉工具,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翻车是靠人力踏 动,筒车是靠水力冲动。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 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耕作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翻地的效率,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利用;灌溉工具的进步,特别是翻车、筒车的发明,提高了灌溉的效率,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耕
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1)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 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 用陶纺轮。
(3)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人们能够使用提 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 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5)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 车。
知识拓展 提花机
提花机作为一种纺织工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据考古证实,从河南安阳殷墟墓葬铜器上保留的丝织物痕迹来看,不仅有平纹组织的绢,还有提花的菱纹绮。这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提花机。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只有提花机才能织出。
2.制陶工具
(1)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
坯车制坯。
(2)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
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
支钉。
知识拓展
从墙陶到制瓷
1、陶器
发明时期:新石器时代
发明:黑陶、白陶、彩陶
2、瓷器
(1) 商代:原始瓷器一釉陶;
(2)东汉晚期:发明青瓷;
(3)南北朝时期:发明白瓷;
(4)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至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产生
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5)宋朝: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生产青
花瓷和釉里红;
(7)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比较著名的有釉彩、五
彩、粉彩和瑞琅彩
易错提醒
陶器和瓷器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而陶器则是人类共有的文明。
3.冶炼工具
(1)锻打工具: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对金属原料进行打击的锤、
磨平金属的锉等。
(2)铸造工具:把金属熔化成液体的
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冶铁燃料的变化
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 些?水排的发明有何作用?
条件: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冶铁
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作用:水排是水力风箱,是鼓风冶铁的工具。它的使用,解放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
冶铁业的发展。
劳作方式的发展
集体劳作:
(1)应用时代: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
(4)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 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2)概况: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给罗马带来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思维点拨
小农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因其规模小,而称之为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生产力低下。
(2)概况: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②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坞堡
坞堡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
知识拓展:中国庄园式经济
①中国庄园式劳作方式出现于战乱及土地兼并的社会背景之下;(①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②原因:国家权力羽而割据权力强;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②庄园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庄园内的劳动者对庄园主有依附关系,其生产也不具有自主性;
③庄园以宗族为核心,拥有私人武装。
补充:
田庄经济一田庄是一个包括农、 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东汉末年的庄园经济不单纯是生产组织,也有军事组织的作用,
3.手工业劳作方式
(1)生产模式: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耜耕 D.耦犁
解析 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A。
欧洲中世纪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庄园以农业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有铁匠、银匠等。据此可知,这些庄园( )
A.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促进欧洲城市兴起
D.领主占有全部土地
解析 根据材料“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均可以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可见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A;材料反映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中世纪的西欧教会也占有土地,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A项中“开始”两字错误,材料中只表述了战国时期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农具,并不能看出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项中的“牛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根据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铁器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战国中晚期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